為進一步推動我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落到實處,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根據人社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應急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最高人民法院、全國總工會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6號)文件要求,我廳會同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醫療保障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總工會草擬了《青海省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有關意見請于2021年9月15日15時前通過電子郵件形式反饋至指定郵箱,過期視為無意見。
聯 系 人:孟翠霞
聯系電話:0971-8258162(傳真:8258210)
電子郵箱:qhldgx@163.com
附件:《青海省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21年9月7日
附件:
青海省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根據國家人社部等八部委《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6號)文件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統籌促進平臺經濟發展與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適用平臺用工形式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方式,健全權益保障制度機制,明確平臺企業責任,優化權益保障服務,切實維護勞動者保障權益,促進全省勞動關系總體和諧穩定。
二、主要措施
(一)規范用工,明確履行用工責任
1.指導和督促企業依法合規用工,積極履行用工責任、穩定勞動者隊伍。深入了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思想、工作、生活狀況,引導勞動者依法合理表達利益訴求。主動關心關愛勞動者,開展多樣性服務,改善勞動條件,優化市場環境,拓展職業發展空間,逐步提高勞動者權益保障水平。(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發改部門、人民法院、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根據企業用工形式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方式,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企業應當依法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履行用工責任。對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以下簡稱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指導企業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協議合理確定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并承擔維護勞動者權益的相應責任。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等,按照民事法律調整雙方的權利義務。(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人民法院、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3.平臺企業采取勞務派遣等合作用工方式組織勞動者完成平臺工作的,應選擇具備合法經營資質的企業,對其保障勞動者權益情況進行監督。平臺企業采用勞務派遣方式用工的,依法履行用工單位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承擔法律規定的用人單位責任。對采取外包等其他合作用工方式,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平臺企業和外包企業依法承擔相應責任。(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制度,加大權益保障力度
4.落實公平就業制度,消除就業歧視。企業招用勞動者不得因性別、民族、年齡、宗教信仰等不同設置歧視性條件;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權利,不得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制定歧視性限制。不得以繳納保證金、押金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對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進行協商約定,不得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依托平臺就業的不完全符合確定勞動關系情形的勞動者,不得違法限制勞動者在多平臺就業。(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5.健全最低工資和支付保障制度。推動將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制度保障范圍。督促企業,向提供正常勞動的勞動者支付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按時足額支付,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引導企業建立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勞動報酬水平。(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6.嚴格落實休息制度,推動行業明確勞動定員定額標準。指導企業合理制定符合本企業與勞動者工作任務、勞動強度等相匹配的薪酬管理制度及休息辦法。對屬于確定勞動關系情形的,應當按照勞動法律關于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不完全符合確定勞動關系情形的,各企業可參照有關規定支付勞動者高于正常工作時間標準的勞動報酬或給予勞動者額外補償。(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7.落實勞動安全衛生責任制。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標準。企業要牢固樹立安全“紅線”意識,不得制定損害勞動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標。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配備必要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及時對勞動工具的安全和合規狀態進行檢查,加強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教育培訓,重視勞動者身心健康,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強化惡劣天氣等特殊情形下的勞動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安全生產事故和職業病危害。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將平臺企業及用工合作企業納入安全監管范疇,加大企業安全生產執法檢查,強化企業嚴格明確安全主體責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級應急管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8.督促企業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險水平。引導和支持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根據自身情況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險。指導企業組織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根據自身實際,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做到應保盡保。(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醫療保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9.外省戶籍人員在我省靈活就業或省內戶籍人員在省內非戶籍地靈活就業的,取消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戶籍限制,參保人持居住證可在省內靈活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辦理參保繳費,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在我省,且在我省累計繳費滿10年并符合退休條件的,可在我省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外省戶籍就業人員在我省累計繳費不滿10年的,按照《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等有關規定執行。本省戶籍就業人員在我省累計繳費不滿10年的,繼續繳費滿10年或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后,符合退休條件的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加強失業保險參保擴面工作,積極推進新型就業形態企業依法參加失業保險,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符合條件的企業和職工按規定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強化平臺企業責任。平臺企業采取勞務派遣用工方式的,勞務派遣單位應依法依規為被派遣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并繳納社會保險費;平臺企業采用外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平臺企業應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爝f企業對用工靈活、流動性大的基層快遞網點,優先參加工傷保險。(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急管理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全面落實職業傷害保障政策。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按照人社部統一部署,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行業的平臺企業為重點,組織開展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鼓勵平臺企業通過購買人身意外、雇主責任等商業保險,提升平臺靈活就業保障水平。(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急管理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建立勞動者申訴制度,暢通勞動者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勞動者與企業發生爭議到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申請調解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應當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對事實和理由的陳述,耐心疏導,及時化解矛盾糾紛,依法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加便捷、優質高效的糾紛調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人民法院、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4.建立行業集體協商機制。積極與行業協會、頭部企業或企業代表組織就行業訂單分配、計件單價、抽成比例、報酬構成及支付、工作時間、獎懲制度等開展集體協商,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經濟權益。督促企業在規章制度制定及優化算法規則時,不得將最嚴算法作為考核要求。指導企業在研究確定重大事項時,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勞資懇談會等民主管理形式,聽取勞動者意見訴求,保障好勞動者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民主政治權利。(各級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發改部門、人民法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效能,優化權益保障服務
15. 扎實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指導各地認真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殘疾人就業幫扶”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積極為新就業形態用人單位和廣大求職者搭建勞務對接平臺,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就業援助等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就業服務。加大就業權益保護宣傳,設立防范求職陷阱的專門提示,公布維權舉報電話,暢通投訴渠道,提高未就業畢業生風險防范和權益保護意識。(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發改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6.進一步優化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積極探索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模式,不斷完善“一網通辦”平臺功能,通過網站、手機APP等形式為參保人在參保繳費、權益查詢、待遇領取和結算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提高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水平,更好保障參保人員公平、便捷享受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醫療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7.加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保障其平等享有培訓的權利。將新就業形態相關工種納入職業培訓補貼范圍,對各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戶籍地、常住地、求職地參加培訓后取得證書的,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加大培訓補貼資金直補企業工作力度。結合我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質擴面行動,積極引導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業態用人單位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按規定申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做好新業態評價機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管理人員、考評人員、質量督導人員及專家隊伍建設規劃,為新業態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供人員培訓等相關服務。支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鼓勵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申報評審職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發改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加快城市綜合服務網點建設,推動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集中居住區、商業區設置臨時休息場所,解決停車、充電、飲水、如廁等難題,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工作生活便利。(各級發改部門、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保障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推動公共文體設施向勞動者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各級發改部門、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0.落實建立特邀調解員制度。探索基層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名冊與勞動爭議調解員名冊銜接機制,積極吸納符合條件的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和調解員加入特邀調解員名冊,加強在冊調解員動態管理和更新。依托人民法院訴求服務中心、地方綜合治理服務中心、道交一體化平臺等,加強調節業務指導,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順利開展。依法進行司法確認,不斷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預防和化解勞動爭議的能力。(各級人民法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依法依規,完善權益保障體系
21.以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導向,指導各平臺企業及用工合作企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管理工作體系、制度,各行業監管單位持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要求用工企業實行勞動者實名制、工資專用賬戶制度。(各級總工會、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交通運輸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2.各級工會組織要加強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拓寬維權和服務范圍,積極吸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入工會。深入開展企業用工“法律體檢”活動、“遵法守法?攜手筑夢”服務農民工公益法律服務行動等,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督促企業合法用工,提高勞動者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各級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人民法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23.各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要根據用工事實合理把握勞動關系認定尺度。對于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要依法受理進行裁決,正確適用勞動法律法規和意見中有關保障勞動者權益的規定,依法依規處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案件。對于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可引導勞動者或企業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與當地人民法院溝通協調,加強裁審銜接,統一辦案標準,提升案件處理質效,提高仲裁工作社會公信力,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公平正義。(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人民法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4.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督促企業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依托“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建立線上投訴渠道,加強治理拖欠勞動報酬、違法超時加班等突出問題,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加強與交通運輸、應急、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的協同配合,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加大監管力度,及時約談、警示、查處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企業。(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發改委、人民法院、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統一思想,加強組織領導,深刻認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工作的重要意義。注重部門協同配合和政策銜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二)落實工作職責。要認真落實本實施意見工作要求,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摸清和動態掌握本地區平臺企業、用工合作企業用工情況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基本情況。抓好對平臺企業及用工合作企業管理人員的政策解讀和業務培訓,增強企業依法合規用工意識。
(三)營造輿論環境。各地要加強政策宣傳,引導平臺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自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訴求。要繼續支持平臺企業健康發展,為拓展勞動者就業渠道,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奠定堅實基礎,增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榮譽感。通過現代媒體平臺擴大輿論影響,廣泛凝聚共識,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愛和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的良好氛圍。